当前,清洁能源主要是包括核能和可再生能源。随着科技进步和环保理念的普及,清洁能源在全球范围已经引起了关注。目前,太阳能、风能、水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已经成为全球能源供应的主要来源之一。
船舶行业清洁能源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随着全球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和对在碳排放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绿色船舶成为了航运业的关键发展方向通过使用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液化天然气(LNG)、氢燃料、甲醇、氨然料等清洁能源的应用正在逐渐增加。据中国船协统计数据,2023年,我国船企新接订单位居全球首位,在新船订单结构中,以LNG、甲醇动力等绿色船舶订单快速增长,氨燃料、氢燃料电池等零碳船舶订单取得突破,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了57.0%。而纯电、氢燃料、液化天然气(LNG)等绿色动力关键技术不断取得新突破,内河船舶采用绿色能源替代传统燃油作为动力的步伐也在不断加快。气体加注站(如LNG氢、氨、岸电充电)等配套服务将是绿色产业链体系中绕不开的课题。
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情况。2022年以来,为了满足日益增长的大型远洋船舶加注需求,国内各大企业及港口纷纷行动,在深圳、宁波等地建成多座国际远洋船舶加注中心。并成功实施了多次加注作业。目前广东省内主要的加气站有2021建成的中国海油气电集团建设运营的我国首座沿海LNG船舶加注站在海南澄迈马村港码头正式投运;中国海油中山黄圃加注站首批新建液化天然气(LNG)加注站;广州港近洋码头LNG船舶临时加注站,国内最大规模绿色航运示范工程德庆悦城液化天然气(LNG)船舶加注站项目开工。
氢气加注站概况。根据中国氢能联盟研究院数据显示,截至 2022 年底,我国加氢站数量已达358 座,较 2021年增加了64.22%,加氢站数量处于全球第一。从区域分布上看,目前我国加氢站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等燃料电池汽车产业发展较为领先的省市,如广东、山东、江苏等地区。
而就在4月10日,上海港实现了国内首次大型绿色甲醇动力集装箱船舶“船—船”同步加注作业,使上海港成为了全国首个拥有绿色甲醇“船—船”同步加注能力的港口,以及全球少数同时具备绿色甲醇和LNG“船—船”加注能力的港口。
氨燃料加注站国际动态。挪威的全球首个氨燃料加注码头获批,该许可标志着氨燃料成为安全、低排放的航运替代燃料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最近,美国船级社(ABS)等有关组织和集团共同开展可行性研究,支持美国西海岸的氨燃料船对船STS 加注供应链。该可行性研究将在奥克兰港、贝尼西亚港和美国西海岸附近的主要港口进行。通过该示范项目的可能性,逐步推广氨作为船用燃料在美国西海岸的应用。由于氨燃料的特性,安全评估对于氨作为船用燃料的使用至关重要。美国相关政府机构和专家将致力于该项目中安全操作和法规的标准化。支持美国西海岸的氨燃料船对船STS 加注项目顺利进行。
汕尾(陆丰)临港产业带位于汕尾市东南滨海地区,产业带内碣石港、甲子港是广东省重要的地方性港口。当前,产业带产业聚集功能不断增强,以海工装备、核电、海上风电为主的沿海先进制造业、新能源产业集群开启跬步,港口建设正当时。汕尾在清洁能源发展方面不断加速,已布局海上风电、核电、光伏发电、抽水蓄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项目,已建成风电170.39万千瓦,水电17.9万千瓦,光伏发电46.925万千瓦,生物质发电7.5万千瓦,正在规划推进核电、海上风电、抽水蓄能电站、天然气热电联产保障电源项目、LNG接收站等一批清洁能源项目,初步形成了集“风光水火核储”一体化、多能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因此,进一步完善清洁能源产业链相关配套的建设已势在必行。
船舶清洁能源的加注站研究和投建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国际航运的无碳贸易,支持船舶产业链的绿色能源转型,以减少海上运输的排放足迹,并为航运业更广泛的脱碳努力做出贡献。随着汕尾沿海临港产业发展和国际性开发的码头生态圈的成熟,船舶清洁能源加注站设施的完善,必然促进汕尾船海业的兴旺发达。
在船舶清洁能源价值链开发中,因地制宜的开发至关重要。消费端、需要端是丰富拓展应用场景的不可或缺的因素。制能产业、能源储存和运输、能源加注、清洁能源装备制造、船舶清洁能源动力系统的配套投建,都是未来船舶产业发展的重要选项。产业链供应链体系建设要求船舶行业的上下游共同努力,才能形成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生态系统。(连晓梅/陈建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