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随着船舶工业产业结构优化的进程,中国船舶制造产业也迎来了产业升级的机遇。中国新接绿色动力船舶订单占国际市场的份额也是连年增长,2023年全年已经达到了57%。这也表明了未来全球一半以上的新能源船都将产自中国。
在行业政策、环保新规以及市场需求的驱动下,船型升级、行业整合以及配套设备行业的发展正改变着中国船舶制造产业的结构与格局,造船已进入技术转换时代,亲环境船舶、智能船舶、新一代燃料推进船舶(包括LNG燃料、氢燃料、氨燃料、甲醇燃料、电力推进等)、无人驾驶船舶、智能船舶等,任何一项新能源动力系统的诞生,势必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形成新制造、新服务、新业态,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新质生产力成为生产力大系统中的主体,当传统船舶配套体系处于发展瓶颈阶段,另辟蹊径通过转型升级,加快融入新质生产力,实现弯道超车。
当前船舶工业新质生产力的表现形式有:数字生产力、绿色生产力和蓝色生产力。
未来新业态的投资方向数字生产力至关重要,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加速创新,融入新兴船舶配套业产品生命周期,因此,数字生产力对新兴船舶配套业发展影响是深远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绿色、低碳理念和新能源技术不断发展的影响下,新兴船舶配套业的“绿色生产力”正加快形成。“绿色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就是源源不断创造综合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一直高度重视蓝色海洋经济发展,提出“培育壮大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高海洋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推进海洋经济转型过程中急需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快打造深海研发基地,加快发展深海科技事业”等重要论述,为我国发展海洋经济、发展“蓝色生产力”提供了遵循。蓝色生产力就是依托海洋科技、不断走向深蓝、实现海陆循环,随着我国船舶工业的高速健康的发展、吸引了更多行业的关注和参与,船舶工业“蓝色生产力”正加快显现。“蓝色生产力”是通过推进海陆畅通循环,实现海陆资源互补、海陆产业关联,推动海陆经济一体化外溢出的新的社会生产力。
战略就是重大取舍选择,投资的目的在于发现具有创新性、成长性和市场前景好的产业或项目。我省在船舶动力系统方面,珠海玉柴船舶动力股份有限公司的中、低速中速柴油机和双燃料主机都有非常好的市场表现;
拥有自主品牌的广州柴油机厂股份有公司其生产的中速柴油机及燃气发动机的专业生产企业,产品畅销全国,享誉东南亚。广东这两家生产船用主机主要用于中大型船舶,我省目前还没有为内河船舶配套高速主机,对于清洁能源动力系统(除了船舶锂能电池以外)还是空白,因此,聚焦在船舶动力(特别是内河清洁能源动力系统)、船舶电子、船舶电气及自动化和船舶新材料等领域。
科技引领是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的不可或缺的要素。广船国际海科院是中国船舶集团旗下广船国际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是华南地区最具实力的船舶产品研发和设计单位,广船国际海科院已先后攻克了世界首例极地重载甲板运输船、极地凝析油轮、双燃料高速客滚船、甲醇双燃料船舶、双向混合动力船舶以及国内领先的半潜运输船、高端客滚船、静音科考船、薄板智能生产线焊接工艺、海上风电吸力筒导管架、智能折弯中心等尖端研发任务,多次填补相关领域技术空白,已经形成了国际领先优势。中船605院在高性能船舶方面具备一流的设计研发能力,在技术人才、软件应用、技术装备等方面力量雄厚,近年来又陆续开发了多型纯电池船舶、LNG动力和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舶,小型LNG运输船建造预可研、珠江380客位LNG单燃料动力游览船研制和LNG柴油双燃料动力拖网渔船研究。
围绕着LNG燃料产业链,包括LNG泵、LNG舱、LNG供气系统、双燃料发动机等,将迎来发展的黄金期。从发展态势来看,包括电动船舶、氢燃料电池、甲醇/生物燃料等都可以减少SOx排放,因此,新兴船舶配套业的投资可以围绕船用电池动力系统、能量管理系统、氢燃料电池、甲醇燃料、氨燃料、可替代燃料发动机等进行研发,船舶产品的转型升级为船舶配套企业带来了机遇。
我省骨干船企每年采购船舶配套产品达数百亿,然而,与江苏、山东等沿海省份相比,广东的船舶配套产业尚未形成较完整的供应体系,多数零部件需从外地采购,造船成本高企也是行业痛点。这些从外地采购的零部件不仅增加了造船成本,对造船的风险管控带来了一定影响。在传统船舶配套业处于发展瓶颈的关键时期,实现弯道超车重点发展具有新质生产力的新兴船舶配套业已势在必行了。
汕尾(陆丰)临港产业有着东承西接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枢纽,根据《汕尾港总体规划》,汕尾港有四个港区,分别为汕尾港区、汕尾新港区、海丰港区、陆丰港区;陆丰港区共有码头泊位 6 个,其中 10 万吨级泊位 1 个,3000 吨级 1 个,1000 吨级以下泊位 4 个,在建陆丰海洋工程基地配套码头。目前海工基地一期已引进入驻了中广核新能源、中山明阳智能、江苏中天科技、青岛天能重工、江苏长风集团等一批链主或头部企业,明阳园区叶片和整机生产、中天园区智能电网、天能重工园区、长风园区蓝精特种管业制造等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以重点龙头企业为依托,聚焦清洁能源动力系统、船舶电子、船舶电气及自动化和船舶新材料等领域,打造船舶配套产业园区,为我省船舶制造企业提供配套服务,为汕尾(陆丰)临港产业海洋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动力。(供稿:连晓梅/陈建榕)